日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微信發布了《2021數字化就業新職業新崗位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整體呈現數字化、智能化的大趨勢,數字技術對就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當前,數字孿生技術、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基礎設施云化、中臺化、移動化,企業的組織形態、研發設計、管理方式、生產方式、銷售服務也隨之而變。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服務化,催生了就業創業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世界經濟論壇《2020未來就業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0)預計,到2025年,新技術的引進和人機之間勞動分工的變化將導致85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同時將創造970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未來20年,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的進步,將使中國就業凈增長約12%。
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生態廣泛連接了海量用戶,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效助力,新模式、新業態不斷生成,傳統行業持續深化數字化轉型,衍生出更多就業機會和眾多新職業新崗位,也產生了數字化就業獨特人群和地域特征。
新型數字化就業主要特征
崗位特征:新職業新崗位不斷涌
產生數字就業新崗位
2021年3月,人社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發布“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電子數據取證分析師”“智能硬件裝調員”等18個新職業信息。
催生專業服務新領域
數字經濟背景下,互聯網平臺作為傳遞信息、對接供需的重要渠道,普遍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以便對接使用主體的個性化需求。
推動傳統崗位新升級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代表著新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正驅動著傳統行業的融合創新,改變著傳統的商業邏輯。
崗位數字化程度加深
微觀層面看,每個就業者的就業空間也在發生變化,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遠程辦公的工作形式早已進入企業探索的方向。
區域特征:就業向中西部延伸,加快區域協調發展
數字化就業逐步向中西部延伸
數字化就業目前仍然集中在東部地區,但是已呈現向中西部城市延伸的趨勢,有助于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數字化就業持續下沉,三線及以下城市成為創業就業新陣地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國家大力支持個體經營、非全日制等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借助數字生態,三線及以下城市已成為創業就業新陣地。
年輕人率先抓住低線城市就業機會
由于二三線城市依然能分享數字紅利,數字化就業釋放極大吸引力,年輕人的就業選擇無需局限于人才供需不平衡的一線城市和發達地區。
數字生態助力后發地區脫貧增收
視頻號等工具為農民提供了直接觸達消費者、多形式展示農產品的平臺,同時提供便捷的銷售渠道和支付工具,能夠有效改善貧困地區困境,為農民帶去就業機會和收入。
勞動者特征:就業門檻不斷降低,微經濟成就業新生力量
就業學歷門檻放寬,就業吸納能力不斷增強
數字時代,一方面,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學力”比學歷更重要,對有專門技術的人才需求較高,學歷門檻逐步放寬,釋放出更多的創造力和服務能力。另一方面,數字生態就業崗位需求多元化,部分崗位對工作經驗和學歷要求較為寬松,專業知識與數字技能方面相對欠缺的人群在數字生態能力和數字化工具的幫助下,也能快速學習投身數字生態就業,數字生態就業吸納能力不斷增強。
疫情催化全職勞動者占比上升,“副業”變“主業”
2020年受疫情影響,微經濟成為穩定就業形勢,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此外,數字生態用工模式逐步走向成熟,與新職業逐步更好地相匹配、相銜接,為就業者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工作范式,員工逐漸體會到靈活用工帶來的好處,開始“轉正”新職業賽道。
數字技術保障重點群體就業,助力“穩就業”
在線上支付、小程序、智慧零售工具以及高效協同的物流網絡等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的工具支持下,數字生態為殘障人士、進城務工人員、家庭婦女、退伍軍人等就業重點幫扶人群打開了就業新空間。
年輕人社保覆蓋率較低,就業保障需要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加強靈活就業等新就業形態的保障,為穩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還需要政府、行業組織、平臺、用工企業、從業者多方合力,探索適合靈活就業新形態的勞動保障體系,更好的促進靈活就業發展。
數字化就業發展趨勢展望
數字化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新基建加快推進、互聯網演進升級,很多新技術都從概念快速步入大規模應用。
數字化就業形態日益靈活
數字技術、互聯網平臺等打破了傳統組織邊界,向個體提供市場、研發、生產等資源,降低個體進入市場的壁壘,個體不必進入傳統企業就可以從事經濟活動。
數字化就業走向包容普惠
隨著中國網民規模達到9.4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7.0%,我國不同地域在信息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在逐漸縮小。構建公平和效率兼顧的包容性數字創新體系,將在彌合數字鴻溝的同時,催生一系列新職業,為穩就業帶來更多可能。
數字化就業政策陸續完善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日益影響和滲透各行各業的發展,數字人才規模需求也不斷擴大,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從數字社會中的公眾生活以及技術與產業發展的需求出發,建立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體系。
數字化就業保障全面覆蓋
新業態勞動用工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未來,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用工和社保制度將進一步完善,更好地幫助新職業和靈活就業人員融入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
加快推動數字化就業發展的建議
建立完善數字化就業管理制度體系
加快相關政策法規、行業規范標準制定。研究制定非標準勞動關系體系下,相關方權利責任、社會保障、勞動基準方面的規范,補齊短板。建立適合數字化就業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和勞動監察制度,做好底線保障。完善分行業、分地域、分平臺的靈活就業群體工會建設,加強群體權益保護。探索靈活就業的統計指標建設。既設定全職和靈活就業新增、失業率等數量指標,也綜合考量就業質量的發展變化,包括工時、薪酬、保障體系、從業年限、工作環境等。制定細化的配套政策,提高社會對靈活就業的認可度,發揮統計指標引導作用。
優化數字化就業服務體系
打通政府、行業、企業間各層數據,建設一站式就業信息及服務平臺,為勞動者提供政策咨詢、事務辦理服務。持續完善新職業認定,加強對職業能力與發展的研究。加強對數字化就業、新職業的正面宣導工作,使從業者有規范、有方向、有榜樣、有出路。鼓勵互聯網平臺加強普惠措施,向特殊人群適度傾斜,為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就業指導服務,讓更多普通勞動者和生產者共享平臺發展紅利。
建立數字化就業學習和培訓體系
打通政府、行業、企業間各層數據,建設一站式就業信息及服務平臺,為勞動者提供政策咨詢、事務辦理服務。持續完善新職業認定,加強對職業能力與發展的研究。加強對數字化就業、新職業的正面宣導工作,使從業者有規范、有方向、有榜樣、有出路。鼓勵互聯網平臺加強普惠措施,向特殊人群適度傾斜,為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就業指導服務,讓更多普通勞動者和生產者共享平臺發展紅利。
報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