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聯合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在2021中關村論壇全體大會上面向全球隆重發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1(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 GIHI)。報告通過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創新生態等三大維度32個指標,對全球50個城市(都市圈)的創新能力進行測度。
GIHI2021從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和創新生態三個方面構建指數,在指標體系上力求在平衡歷史與前沿,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績效與環境等綜合因素選取測量指標,以挖掘影響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績效的重要因素,探索創新變革的重要力量。
圖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排名前10城市(都市圈)發展模式圖
快速崛起 中國成為全球創新高地
今年三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鑒于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GIHI2021也特別對標舊金山、紐約、東京等知名科技灣區,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候選城市和都市圈進行分析評估。
GIHI2021顯示,中國城市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新興力量正在崛起。北京、粵港澳大灣區、上海分別位居綜合排名第 4、7 和 14 位。通過比較中美日韓四國有效發明專利存量發現,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能力尤為突出,除上海、蘇州 2個城市外,其余 7 個中國城市和都市圈AI專利存量均大于 IC 專利存量。其他如南京、杭州、武漢、合肥、成都,創新經濟表現活躍,開始進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視野。
創新企業和新興產業方面,中國城市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從全球研發投入2500 強企業數量和獨角獸企業數量來看,中國企業表現活躍。中國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和上海均進入創新企業前十強。另外,杭州上榜的獨角獸企業數量達23家,超過東京、巴黎、慕尼黑等城市和都市圈的獨角獸企業數量總和(19 家)。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城市在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領域更具優勢,借助新經濟的發展勢頭迅速增長。
圖片GIHI2021指出,聚集頂尖科技人才是夯實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石的關鍵。來源:HIROSHI WATANABE/GETTY
化危為機 克服新冠疫情不利影響
新冠疫情給社會和經濟運行帶來較長時間的停擺,國際航班數量銳減,人才流動減少,創業投資和私募基金投資總額大幅下降,企業面臨較大挑戰。2020年全球行業營業收入總額較上年度下降2.25%的情況下,信息技術、軟件與服務等行業,分別保持7%和6.5%的增長速度。疫情推動醫藥化工行業,數據服務行業以及互聯網醫療、遠程辦公等數字相關行業實現井噴式增長。
疫情期間,數字經濟仍保持蓬勃發展,也推動了醫藥化工行業、互聯網醫療行業和遠程辦公行業井噴式增長,數據服務、軟件與服務等數字相關行業營業收入保持較高增長速度,潛力巨大。隨著數字技術應用場景的拓展以及電子政務平臺需求的提升,網絡寬帶連接速度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創新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疫情期間寬帶連接需求猛增,網絡寬帶連接速度成為重點建設領域,2020年亞洲城市和都市圈在該指標上實現跨越式增長,北京、上海等中國城市的寬帶速度指標均達到2019年的3倍以上。
從科學中心來看,聚集頂尖科技人才提升知識創造水平是夯實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石的關鍵。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排名前20強中分別有15個位列科學中心20強,有12城市位列知識創造20強。美國城市和都市圈累計擁有198位頂級獎項獲得者,知識創造平均分達到90.12分,遠高于全部樣本城市的78.21的平均水平,論文被專利、政策、臨床試驗引用的比例高達2.83%,領先全球平均水平1.88%近1個百分點。
報告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大背景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持市場導向,進一步集聚頂級科技人力資源,提升知識創造水平是夯實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石的重要途徑和關鍵。
具體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