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讓大數據技術成為消費者防坑維權“利劍”
1991年3月15日,一檔名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消費者之友專題晚會》節目的誕生,成為了喚醒消費者維權意識的第一道春雷。彼時,這個融合了文藝與對偽劣產品曝光與批評的節目,便是3·15晚會的前身。迄今為止,3·15晚會已走過31個年頭。
從最初被曝光的熱水器質量問題到電信行業黑幕,從銀行卡被盜刷問題再到蘋果手機售后服務“雙標”, 3·15晚會造成的輿論轟動,推動了消費者維權個案的進展,也增強了消費者的權利意識。
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科技與數字經濟的發展,消費場景也隨之加速拓寬。但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除了傳統消費領域的突出問題外,一些新消費業態的糾紛也隨之出現。對此,業內人士指出,技術進步在改變生活的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欺騙”和風險,消費者更要善用科技手段看清信息防坑避險,將潛在風險扼殺在搖籃。
貨不對板,“李鬼”難題頻現
在剛剛結束的2022年3·15晚會上,直播成了重災區。依托于互聯網的高度發展,具備互動性高、價格低廉等“天時地利”的直播電商已成為消費者網絡購物的重要方式。但直播電商產業在迎來爆發式增長的同時,因主播進入門檻低,商品、供應鏈審核機制有待完善,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時有發生。
根據最新發布的《網民網絡購物安全權益保護滿意度專題調查報告》顯示,虛假宣傳、售賣假貨、個人信息泄露,則成為網購者認為仍有待治理的三個主要方面。
“雙十一”期間,原告李某在某直播平臺上看到河北某機械制造公司出售農用車的廣告,于是通過微信與對方簽訂買賣合同,購買了兩臺農用車,價款共計110000余元。收貨后,原告在使用中發現該農用車的發動機實際功率小于合同約定的功率,且該公司并無農用車生產資質,農用機牌照也是假的,最終李某將該公司告上法庭。
對此,太琨律創始合伙人、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特邀研究員朱界平分析,誠信經營是市場主體的基本遵循。經營者銷售的產品應當符合國家和行業有關標準,產品信息應當準確無誤,不得作虛假宣傳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在銷售中不得有欺詐行為,否則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根據公開報道,直播賣貨長久以來存在虛假宣傳、貨不對板、以假亂真等消費侵權亂象,白酒、黃金、奢侈品、保健品等貴重商品相關問題尤甚。杭州李女士通過直播購買了某知名黃金品牌首飾,開發票時才發現“李鬼”嫌疑。在天眼查App搜索公司名稱,她發現這條項鏈的品牌商在幾年前就身陷商標權糾紛案件。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1900余家直播電商相關企業,從注冊時間上看主要成立于2016-2019年。其中,19.3%的相關企業曾出現經營異常,4.3%的相關企業曾遭到行政處罰,嚴重違法信息不完全統計10余條。
尚公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芳告訴記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 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明碼標價。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個知識產權相關的重磅文件,企業的知產維權案例也不斷增多。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不妨留個心眼,借助大數據技術辨別企業是否擁有商標著作權,看清山寨商品風險?!蓖醴冀ㄗh。
消費前先學會“看”風險
隨著顏值經濟的崛起,醫療美容行業日益火爆。而在本次3·15晚會中,非法私人工作室、美容院招搖行騙、醫療事故等醫美行業亂象更被重點提及。
根據央視曝光,在培訓過程中,各學員互相進行注射,老師自稱執業醫師,但卻并無職業資格證。這些機構還宣稱一對一輔導、手把手教學、零基礎包教包會。經過幾天的簡單培訓,學員即可拿到高級美容醫師證書……
據天眼查不完全統計,2021年我國顏值經濟相關企業共產生了3.8萬余條被執行人信息,680余條行政處罰信息,80余條嚴重違法信息。
想要變美更安心,一雙火眼金睛最重要。
在天眼查App廣場中,眾多消費者便在上面反映了自己的被坑經歷與維權經驗,而不少用戶更是進一步通過查詢涉事企業的訴訟關系、行政處罰等信息后,發現該企業問題多多,最終將“坑”及時扼殺在了搖籃中。截至目前,該活動已有超53.9萬名用戶參與。
-
借力大數據 構建防貧返貧“隔離墻”[2020-11-27]
-
“隱瞞”秘密設置,谷歌承認非法搜集用戶位置數據?[2021-06-01]
-
蘇州工業園區率先建成城市區域級能源大數據中心[2020-12-01]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制造大數據分析關鍵技術與算法”項目正式啟動[2021-05-08]
-
避免“大數據殺熟” 如何打破“信息繭房”?[2020-11-27]
-
規模達10.32億![2022-03-21]
-
北京市消協發布互聯網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2022-03-14]
-
人民日報:套路多損害消費者利益維權難 大數據“殺熟”必須重罰[2021-01-22]
-
平臺經濟應在規范中發展[2021-04-12]
-
數字時代潮涌!2021國內數據技術與數字經濟有著哪些進展成果?[2022-02-14]
-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發布指南 大數據殺熟有了判斷標準[2021-02-23]
-
如何避免被大數據“殺熟” 專家:改變信息失衡[2021-06-23]
-
借力大數據 構建防貧返貧“隔離墻”[2020-11-27]
-
“隱瞞”秘密設置,谷歌承認非法搜集用戶位置數據?[2021-06-01]
-
蘇州工業園區率先建成城市區域級能源大數據中心[2020-12-01]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制造大數據分析關鍵技術與算法”項目正式啟動[2021-05-08]
-
避免“大數據殺熟” 如何打破“信息繭房”?[2020-11-27]
-
規模達10.32億![2022-03-21]
-
北京市消協發布互聯網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2022-03-14]
-
人民日報:套路多損害消費者利益維權難 大數據“殺熟”必須重罰[2021-01-22]
-
平臺經濟應在規范中發展[2021-04-12]
-
數字時代潮涌!2021國內數據技術與數字經濟有著哪些進展成果?[2022-02-14]
-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發布指南 大數據殺熟有了判斷標準[2021-02-23]
-
如何避免被大數據“殺熟” 專家:改變信息失衡[2021-06-23]